未标题-2
在国家政策和标准规范的双重要求下,水环境的治理和改善至关重要。
旅游景区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GB/T 17775-2003)、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规范与评价(LB/T 067-2017)、国家康养旅游示范基地(LB/T 051-2016)、国家绿色旅游示范基地(LB/T 048-2016)、国家蓝色旅游示范基地(LB/T 049-2016)、旅游演艺服务与管理规范(LB/T 045-2015)等标准,标准中关于旅游景区评定和示范基地创建都提出对水环境质量有严格的达标要求。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2018年1月2日
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总结推广适用不同地区的农村污水治理模式,加强技术支撑和指导。加强农村水环境治理和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实施农村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
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 2016年12月31日
选择适宜模式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加大力度支持农村环境集中连片综合治理和改厕。
国务院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 国发〔2015〕17号
包括推进农业农村污染防治、优化空间布局、发展农业节水、推广示范适用技术、攻关研发前瞻技术等方面。
关于印发《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行动方案(2018年-2020年)》的通知 2018年10月
推进垃圾和污水治理等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关于印发《洞庭湖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的通知 发改地区〔2018〕1783号
深入推进洞庭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要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坚持生态优美、绿色发展。加强农村水环境治理和农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实施农村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9年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工作要点》的通知 农办规〔2019〕11号
积极推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整治提升等相关工作。
农业农村部关于支持长江经济带农业农村绿色发展的实施意见 2018年4月
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推动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科学合理制定本地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排放标准,因地制宜推进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水利部办公厅关于做好第十八批国家水利风景区申报工作的通知
景区资源开发及保护、水生态环境修复与保护情况(水资源和水环境保护、水生态修复、水文化建设等方面工作成效)。
关于印发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的通知旅发〔2016〕121号
加快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乡村水溪属于乡村水体的一种形式,在乡村中较为普遍,也是乡村水环境治理的重点。传统的乡村水溪具有饮用、灌溉、洗衣、排水、排洪、调蓄、美学、生态、防火和防御等多种功能。
  水溪的构成主要受自然因素和人工因素影响,自然因素包括水域、浅滩、深潭、植被和地形地貌等,人工因素包括护岸、堤防、挡土墙、拦水设施等。自然水溪主要由水域、植被构成,人工干预水溪主要由水域、人工设施、植被构成。
  乡村水溪为部分植物和动物提供生命所必需的一些要素,如空间、食物、水源以及庇护场所等。水溪主要包括两种基本类型的栖息地结构:内部栖息地相对来说是更稳定的环境,边缘栖息地则处于高度变化的环境梯度之中。   一般来说,水溪周围的空气湿度较大,可调节周围局部的小气候:夏天水量丰富,蒸发旺盛,使周围局部地区蒸发吸热,可以降低局部气温;冬季水体降温慢,可以提高局部温度。   水溪是乡村地区上下游的能量、物质和生物流动的通路,可以作为横向通道也可以作为纵向通道。水溪是水生动植物向各个方向移动和运动的重要渠道,通常也是植物分布和植物在新的地区扎根生长的重要通道。   水溪屏障作用是阻止能量、物质和生物运动的发生,或是起到过滤器的作用,允许能量、物质和生物选择性通过。同时也可以一定程度上减少水体污染,最大程度地减少沉积物转移。
环境条件:水质量好(能见度30cm以上),沿岸景观优美,水深以1-2m为限,河床平缓,材料以大卵石或岩块为佳,滩岸腹地限制较少,滩岸腹地宜宽广,最好有遮荫,溪里鱼虾丰盛,水岸可及性中等,配置安全设施,出入口及适量的停车空间等。游泳戏水地段配置有必要的设施如更衣室、盥洗设施、及售商品出租。
活动体验:游泳戏水、捉鱼摸虾、溯溪、漂流等。
装备要求:泳衣泳裤、撮箕、篓子、溯溪鞋、双肩包、登山杖、防水袋等。
环境条件:景观优美,视野开阔或有特殊景观之水岸,水岸形式宜多样,在适当的位置,配置有休息平台或眺望台,辟有步径或道路通达,配置安全设施。
活动体验:休息赏景、钓鱼、徒步等。
装备要求:钓鱼竿、太阳伞、登山杖等。
环境条件:坡度平缓,排水良好,且无洪水淹没之虞。景观优美且具多样变化,宜有高大树林。设置有游步道路径,观景台与休息设施,同时配置露营设施(扎营平台,烹煮设施),可饮用之水源、废弃物处理场、垃圾桶、盥洗设施(浴厕),必要时可开辟停车场及其他相关服务设施。
活动体验:野炊烧烤、露营、放风筝等。
装备要求:睡袋、帐篷、烧烤架等。
  乡村水溪的景观游憩价值极高,不仅体现在水溪是乡村文化风俗的摇篮,也为历史演绎变迁、民间艺术展示、节日庆祝活动和传统风俗活动等方面提供了活动场地。随着时代的日益发展,乡村水溪景观新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越来越凸显,休闲度假、旅游观光等活动日益增多,乡村水溪景观也需要进一步的资源整合及适当的调整,来发挥更大的旅游价值。
  乡村水溪具有复合的作用,在发挥景观效应的同时,还兼顾社会人文和生态环境等多方面的影响,但是由于乡村水溪缺少系统的治理措施,也存在不恰当的设计思路,后期管理维护不力等问题,导致无法有效的凸显乡村水溪的生态价值、美学价值、游憩价值等作用。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道路、人行桥、休息与观景设施、标牌等休闲配套设施布置较少,游憩活动的公共空间布置多样性较差。   乡村水溪景观缺乏系统的设计与管理,滨水界面景观单一,缺乏植被系统搭配营造良好的水溪景观。   硬质驳岸的建设不利于水岸植被及土壤对水环境的自然恢复,同时容易形成僵化的建筑立面景观。   乡村劳动力流失严重,缺乏人员管理,水溪缺少定期疏通,导致泥沙淤积,垃圾清理不及时。
               城市空间与自然环境的巧妙融合,一个拥抱现代都市的生态乐园。
  碧山宏茂桥公园位于新加坡的中心地带,加冷河贯穿其中。20世纪60年代,为了缓解洪涝灾害,政府将加冷河改造成为混凝土河道。2006年,新加坡国家水务局发起"活力,美丽,清洁"水计划项目,推出加冷河修复工程。
  改造前,加冷河水道为混凝土河道,硬质工程将公园和生活社区清晰的分割开来,无法应对暴雨灾害天气。改造后,加冷河恢复自然河道,通过生态修复和景观设计,满足了新加坡水独立供给与洪水暴涨治理的双重要求,同时河岸生态系统构建,成为了市民的休闲娱乐空间。
生态修复
  景观团队引入生物工程技术,在一条60米长的支线排水道旁进行了为时一年的研究,以测试植物的适应性与生长状况,进行生态修复。
典范树立
  修复性的设计为已然开发成熟的城市区域注入了新的活力,每年前来游玩的参观者多达六百万人。这座公园已成为新加坡象征性的符号,同时也为水敏城市设计树立了典范。
融入雨水管理设计,通过生态净化群落维持水质,用以植被修复与沉淀为主要手段的过滤系统取代了化学药品的使用。 不刻意引入野生物种,而是通过生态修复自然增加生物多样性,提升了公园内生态物种的弹性,提高了其长期存活的可能性。
应用生物工程技术,将植物、天然材料(如岩石)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稳定河岸和防止水土流失的同时美化景观。 通过跨机构协作、社区参与,对碧山宏茂桥公园进行不断优化,新建桥梁、戏水广场等高质量公共空间,为城市居民休闲娱乐服务。
               引水入城,合理设置排水系统;丰富亲水活动空间,打造自然生态的滨水景观。
  维管束计划是台湾城市更新和水系治理的工程计划,位于台湾宜兰市。从植物"维管束"的概念出发,对宜兰河及其相关联的水系进行活化,打造具有蓄水、滞洪功能的护城河水域空间环境。
  重新打开部分原有的护城河,并开挖明渠修建新护城河,引水入城,让护城河再次复苏,拉近人与水的关系。

  提出"让雨水慢慢流,并设法将雨水留在基地"的设计构想,贯通修复农业时代灌概用的水渠作为泄洪渠道,采用"生态过滤沟"及"入渗式排水系统"等处理手法,降低城市非自然排水的瞬时水量,减缓宜兰市近年来每逢大雨必淹水的窘境。
  保留旧的城市纹理,在原有的横跨宜兰河的庆和桥外面附挂新建的津梅栈道,两侧装有疏密不等的金属网,供自行车及行人通行,完善宜兰河慢行交通系统,实现滨水空间的易达性。
  在桥上设计看台、运动设施和桌椅,桥下设置秋千,丰富桥的功能,增加活动空间及亲水空间,加强人与水的联系。
截污纳管,修复整治岸线,显山露水的景观营造,重现"泉水叮咚"的山野风情。
九溪十八涧位于浙江杭州西湖西面的群山中,上自龙井起蜿蜒曲折7公里汇入钱塘江,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
  重点整治九溪十八涧的源头之一杨梅岭村,对九溪-杨梅岭沿线的单位和民居进行截污纳管,禁止向溪流排放污水,保证九溪的水质不受污染。禁止地下水的开采,市民用水靠市政给水解决。

  对被破坏的溪流岸线进行修复整治,驳岸选用纹理粗糙、色泽古旧、沧桑感强的石料,减少人工雕凿的痕迹。同时在适宜的地段增加沉沙池,保持水体的清澈。
  在九溪入口处打开景观通廊,整体形成"Y"形布局,将九溪、钱塘江景观空间和村落空间融会贯通,形成山水相连的空间格局。

  设计码头,突出九溪"渔"的特色,营造"鱼帆归航"的优美景观。

  沿溪流增加游步道,采用自然石材透水铺装,形成完善的游步道系统,使步行游览与机动车交通完全分离。游步道周边景观突出亲水、自然、野趣的特色。
  坚持"控源截污、清淤疏浚、调水补水、生态修复"的总思路,坚持问题导向,统筹谋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加快推进农村水体整治和污水收集处理,全面提升乡村水环境质量。
上游部分工厂和农户将生产、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溪流中,部分沿线村民将生活垃圾随意丢进溪流中。 加大乡村污水的源头治理,并采取景观工程措施对乡村水溪进行生态修复,构建乡村水溪的生态系统。
针对水体流动性差、循环受阻的水源,实施必要的水系连通工程,进行清障疏浚,恢复和提高水溪行洪能力,提升水体的自我净化能力。
溪流本身水量小,导致污染物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排解,沉积在河床,在很大程度上减弱了溪流水体的自我净化能力。
对河床进行硬化,这项措施对溪流的自我净化能力产生影响。 溪流沿线进行生态绿化,减少水土流失,防止水溪通道淤积。
  充分尊重原有自然形态,依靠水流的自然力量重塑健康水溪的冲淤过程,恢复浅滩、深潭、湿地、阶地的水溪自然结构形态,为喜好深水环境的鱼类和部分底栖动物种类提供优质生境。
  在规划与设计溪流的平面形态时应根据环境条件、水量、流速、水深、水面宽度和所用材料进行合理的设计,注意曲折、宽窄变化。

  地表径流汇聚过程中,通过地形设计,形成急缓变化丰富的汇水渠,在汇水量不大的区域,汇水渠可以坡度稍陡线型较直。而在汇水量较大的区域,汇水渠应适当加宽,增加弯道变化,减缓水速,水急处用较大的块石放在容易形成冲刷的点,水缓处布置水生植物净化水质。在泥沙较多的汇水入口处,用微地形块石等形成沉淀区,并种植净化水质的水生植物,应重点设计各个汇水口,分析
个汇水区域的水质,针对不同特点,做出不同设计,既增加溪景观多样性,又保护溪流水质,减轻水系统自身净化压力,降低日常维护管理的费用。

  竖向设计上,根据场地条件及设计概念的要求,可以将溪流设计成不同的段落,如激荡的叠瀑、平缓的水潭、旱溪等。此外溪流水位变动是影响水生动植物生长的因素,人工用石砌挡墙控制逐级跌落,人工防渗池底,回放泥沙块石,以利于底栖生物繁衍,并种植水生植物。旱溪部分,有利于雨水在途中自然渗透,提高土壤含水量,减少浇灌费用,降低暴雨对下游的冲刷。
  以生态安全和人水和谐理念为指导,修建生态堰坝要因地制宜,修复受损水溪通道,提升水溪的综合承载能力。逐步实现水溪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构建生态宜居的农村环境。
选址最好靠上游,利用落差扩大受益面积。 堰与水溪正交,堰的轴线越短,工程量越小。 生态堰坝可以减缓洪水对于河床的冲刷,让水中泥沙沉淀,有行洪排涝的作用。
要选在水溪平直、堰底平坦和地基较好的地方。
堰与水溪斜交,这种堰的溢流面长,单宽流量小,冲击能量小,下游淘刷较轻。 修建堰坝易形成湿地,给动植物创造生境。
要选在水面较窄的地方,节省工程量。
"人字形"堰坝,为两岸农业灌溉和生活用水提供便利。 水流过堰坝是一个充氧过程,可以给鱼类等水生动植物,提供充足的氧气,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水生态环境。
两溪回流不宜筑堰,因流量及方向不固定,堰身和两岸受力不平衡,容易坍塌。
堰坝基础要坚实,选用坚固合适的材料。
  因地制宜,统筹规划,选择合理的堰坝类型,修建生态堰坝,修复和保护溪流的自然生态环境,构建健康、可持续的溪流生境。
鱼鳞石堰坝
  以滞蓄和减缓沟坡径流,防止冲刷,对巩固沟岸起着重要作用,注重生态建设,鱼类可逆流而上,有利于连接上下游生态平衡。
台阶式堰坝
  台阶式堰坝有助于空气中的水-气交换和有机质的挥发,能够为水体中增加氧气含量,分解气体,改善水质。
干砌石堰坝
  干砌石堰的断面,一般做成梯形,可以就地取材,施工相对简单,造价较低,它的作用是适当提高水位,并将部分河水引入渠道。
浆砌块石堰
  适合建在岩基上,用水泥砂浆将石块砌筑而成,整体性好,断面体积较小,施工要求较高。
在斜坡式护岸中采用干砌块石,既不阻挡水与土壤的物质交换,同时也是天然的鱼巢,成为鱼类栖息的天堂。
在堰脚种植水生藤本植物,既可减轻流水对溪流的冲刷,又为水生动植物栖息提供条件,营造多元的生态环境,达到护堤、景观和生态相协调的结果。
堰坝表面铺砌卵石,并勾凹缝,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水流流速,增强了水流曝气强度,从而达到减轻水体污染的效果。水流在流经过卵石时还可形成波光粼粼的水面,与周边环境交相辉映,此外延长了下游坡长度,将上下游的生态系统有效地连接起来。
建于水体边缘和陆地交界处,用工程措施加工河岸而使其稳固,以免遭受各种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破坏,保
护风景园林中水体的设施。
促进河岸生态系统恢复,形成美丽自然的景观、调节水源、增强水体自净作用。
乡村水溪专题